1、菇棚地面处理
棚中心留东西走道宽60 cm,两边筑南北向垛底,垛底宽35 cm,垛间距65 cm~70cm,呈沟畦状。垛底应夯实清平。
2、入棚排垛
将发育好的菌袋移入棚内码垛,一般垛高7~10层。气温较高时应采取间隙排袋法,袋间距2cm~3cm。也可每排两层菌袋,放2~3根竹竿或高粱秸,以便散热。气温低时可不留间隙密排袋,以减少袋身出菇和充分利用菌袋自身的生长热来促进出菇。
3、出菇管理
(1)开口催蕾 开口的工具是用一根小木棍绑缚的半片刮脸刀片。开口时,沿端面塑袋边缘划两个半园,形似正反“双C”。“双C”两接头处不划开,仍保持相连。然后用手轻提袋口,使塑膜与料面形成缝隙,进入新鲜空气。这样就形成既透气又保湿利于菌丝扭结现蕾的小气候。
开口的次序依入棚顺序决定。一般每次开4~5垛,间隔至少3~5天,形成顺次开袋格局。这样,一方面能控制棚温和CO2的急剧上升,降低管理难度,还能使采菇不过于集中,减轻采菇压力。
(2)灌棚增湿 菌袋开口后,应及时向垛间沟畦内灌水,以增大棚内的空气湿度,灌水量沟畦灌满为度。以后,每隔5~7天灌水一次,以保持棚内湿度。
(3)出菇管理 子实体生长阶段分期管理的总原则:桑椹期(开口后)促使原基多分化,珊瑚期(原基形成后)保原基多存活,菌柄伸长期保柄盖按比例生长,形成优质菇。具体方法为:
①桑椹期:温度控制在3℃~20℃,最适6℃~10℃,早晚无直射光或暗光时揭膜微通风,制造5℃~10℃温差进行刺激,棚湿保持在80%~85%,这样约经6~7天,就有大量原基形成。
②珊瑚期:菇蕾布满料面出现菌盖分化后可把“双C”塑料膜片逐渐提起撕掉。这时湿度应恒定在85%~90%,撕去护膜的幼菇最怕风吹失水,这一段内要尽力减少温差、湿差,所以早晚通风时风口要随菇体发育再渐渐增大,菌盖长至0.6cm时即可转入伸长期。
③伸长期:通过加大风口和延长通风时间,制造干湿交替环境(75%~90%),大温差(5℃~20℃),促使子实体敦实肥厚,以提高单朵重量。总之,在栽培管理过程中,必须注意温度、湿度、光线及通风量等几个因素的影响。
(4)采收加工 姬菇菌盖超过0.8cm,柄长至4cm~8cm即可采收。采收时用手掐住一束菇,稍用力往下掰,方向是自一墩菇的下侧逐束采起。采后的菇体,撕成单个,剪去毛根,分级,就可按鲜菇出售了。也可制成盐渍菇待售。
(5)采菇后料面处理 采菇后的端面菌丝层,只可择去枯死菇,不可搔菌耙掉老菌皮,温湿度合适很快出二次菇、三次菇,直至料水枯竭。
(6)注水转潮 姬菇出一、二茬菇后,菌袋水分和养分消耗较大,需补水追肥,一般采用注水法补水补肥相结合。注水的时间一般在每潮菇采摘完毕,下一茬菇已经现蕾时为最佳注水时间。第一次注水后,每出一潮菇注水一次,一般注水2~3次。经注水、补肥后菌袋可显著提高出菇量。